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约1930万。因为人口基数较大,中国是癌症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约为457万,占比23.7%。预计到2040年,全球年新发癌症将达到2840万例。
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在中国,肺癌是新发病例数最高的癌症,约有82万人确诊肺癌;同时肺癌还是中国癌症死亡例数最多的癌症,肺癌死亡人数高达71万,占总数的23.8%。
随着靶向药物、PD1/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获批,基因检测成为临床常常接触到的新名词。
今天,小编就针对肿瘤用药的相关基因检测为大家做一期干货分享。
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
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到底检测了什么?有哪些抗肿瘤药物需要做基因检测?
是不是检测的基因越多越好?
一、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
肿瘤基因检测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疾病。也就是说,哪怕患的是同一种肿瘤,不同的患者也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抗肿瘤用药的选择。
不同患者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敏感程度差异巨大,因此肿瘤临床治疗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方案。而基因检测是评估患者使用药物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能从分子层面给医生用药予精确的指导。
二、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到底检测了什么?有哪些抗肿瘤药物需要做基因检测?
实际上,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基因检测项目是不同的。所以,首先小编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抗肿瘤药物的类别,再介绍各种类抗肿瘤药物的基因检测项目。
目前,国际上临床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细胞毒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及辅助药。
(一)细胞毒类药物
通常被称为“化疗”药物,主要是根据癌细胞增殖过快等生长特性杀死癌细胞,因此对具有类似特性的健康细胞也会无差别攻击,种类很多包括:
(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铂类化合物等;
(2)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培美曲塞等;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等;
(4)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如伊立替康等;
(5)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紫杉醇等;
(6)其他细胞毒药。
基因检测目的:评估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
基因检测类型:基于患者对药物的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评估不同化疗药物在患者体内代谢反应情况。
基因检测必要性:√√√
化疗药物基因检测可为患者从药物受益或毒副作用两个方面提供选择参考。
(二)激素类药物
主要是与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类型(如女性的乳腺癌、男性的前列腺癌等)的激素调节药物,包括如他莫昔芬、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基因检测目的:与细胞毒类药物相同,激素类药物基因检测主要评估的也是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
基因检测类型:同化疗药物。
基因检测必要性:√√
(三)靶向药物
针对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定的基因突变,抑制癌细胞生长直至杀死癌细胞的药物。靶向药物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
对于靶向药物,如果患者有相应的治疗靶点,则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时期内能显著提高存活率。
靶向药物目前主要分为两类:大分子单抗类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其中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集中在蛋白酪氨酸激酶剂、蛋白酶和其他种类,典型代表是针对白血病的格列卫(Bcr-Abl 基因突变)和针对肺癌的易瑞沙(EGFR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目的:评估靶向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或耐药情况。
基因检测类型:由于靶向药物类型较多,通常会检测每个靶向药物对应的肿瘤信号通路中特定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融合(结构变异)等情况,这些常被统称为“基因突变”。
具体到小分子靶向药物涉及的主要基因及信号通路包括: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2) 血管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
(3)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
(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
(5) 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四个家族:ABL家族、JAK家族、SRC家族以及FAK家族;
(6) 与mTOR抑制剂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
基因检测必要性:√√√√√
靶向药物基因检测是通过患者癌细胞基因检测,从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特定药物或方案。由于很多靶向药物有明确疗效/耐药靶点,须遵循基因检测后才可使用!不应在未做相关基因检测的情况下盲目用!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靶向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抗药性,需要换药,故靶向药物基因检测配合药物疗效最好定期检测。
(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抑制免疫应答,从而激活T细胞功能,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变异的肿瘤细胞,主要包括了PD-1/PD-L1抑制剂以及CTLA-4抑制剂等。该类型药物的很多响应患者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被治愈,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
基因检测目的:评估患者对此类药物可能的受益。
基因检测类型:此类药物的基因检测主要是评估受益的生物标记,包括:
(1)PD-L1表达,只针对PD-1/PD-L1抑制剂药物;
(2)MMR/MSI检测,患者的DNA错配功能检测,两者属于同一类型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可以侧面反应MMR系统是否工作良好;
(3)肿瘤突变负荷(TMB)。
基因检测必要性:√√√√
目前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类药物最大问题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加上其目前费用较高,所以,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药物可能的受益还是很有必要的。
(五)生物反应调节剂
主要通过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类。
基因检测目的:目前此类药物基本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类型:无。
基因检测必要性:无。
(六)辅助药
肿瘤治疗中,辅助其他药物疗效或减轻其他药物带来副作用的药物,如
(1)升血药(如G-CSF、GM-CSF、白细胞介素-11、EPO等);
(2)止呕药(如恩丹西酮、盐酸格拉司琼等);
(3)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可待因、曲马多、吗啡、芬太尼等);
(4)抑制破骨细胞药(如氯膦酸二钠、帕米磷酸二钠等)。
基因检测目的:目前此类药物基本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类型:无。
基因检测必要性:无。
孕前基因筛查是过度检查吗?
什么情况需要筛查HPV病毒?23岁有必要做吗?
艾滋病没那么容易感染!5个苛刻条件缺一不可
HPV病毒是什么?可导致哪些疾病?